
一年前,对在地商业颇有研究的记者 Agrawal 写了一系列文章质疑 Groupon 的模式,在当时 Groupon 被看作科技史上比肩 Google 的伟大公司,甚至 Google 都打算花 60 亿美元买下它。最终 Groupon 拒绝了这一收购,打算自己 IPO 走下去。但就在 IPO 前夕,Agrawal 开始向 Groupon 的整个模式开砲。
对你我这类普通人来说,Groupon 似乎就是一个省钱的好法子,你可以 20 块钱看场电影、30 块钱吃顿晚饭、40 块钱泡个 SPA。对许多投资者来说,Groupon 看起来也是个可靠的公司,毕竟耀眼的数据摆在那儿:开张第一年,营收 94,000 美元;第三年,季度营收已经达到六亿美元了,难怪有人称之为史上增长最快的公司。
但是 Agrawal 认为,Groupon 光鲜的外表下,掩盖的是本地商家割肉的苦楚。商家在同 Groupon 合作时,通常会签下非常不公的合约。首先商家得答应给出很低的折扣,其次还得跟 Groupon 分享很大一部分收入,通常是 50%。比如一单平时卖 10 美元的简餐,与 Groupon 合作就得压到 5 美元,其中 Groupon 还会抽走一半也就是 2.5 美元,最后商家只能从每单中获得 2.5 美元的收入。
那幺在地商家为何要接受如此不平等的条件呢?Agrawal 称这是因为 Groupon 承诺将大笔现金提前支付给他们。比如刚举的简餐例子中,如果有一千名用户下单,Groupon 就会给店主支付 2500 美元,不过这笔现金会在两个月时间里分三次到位,其中第一笔会在团购上线一周后到位。Groupon 的销售团队会向商家承诺合作会带来长期回报,但事实是很多用户是不会回头的。从 Groupon 拿到的 2,500 美元块钱是以长期 7,500 美元的营收损失所换来的。
如今 Groupon 已经是一家上市公司,本週一发布的第二季财报中,我们能看到 Groupon 和同类网站不太乐观的前景:用户增长速度大幅下滑,用户平均消费额止步不前。在一次与分析师进行的电话会议中,CEO Maso 一直在讨论 Groupon Goods——一项由 Groupon 自己销售低价实体物品的服务,反倒是对公司赖以成名上市的优惠券业务避而不谈。
Groupon 的问题在于,他们从未对商家充分说明其中的风险并夸大了合作带来的回报。由于本身业绩的压力,Groupon 的销售团队会倾向于找更多商家去签下更多有利于 Groupon 的团购,分成也会从此前的五五分进一步加剧为三七分。除开压榨商家之外,Groupon 还会对关键资讯守口如瓶,比如合作带来了多少新顾客。最重要的是他们从不会告诉你大部分 Groupon 用户都是冲着折扣来的,不太可能成为回头顾客。
并不是说 Groupon 就一无是处,Agrawal 认为,如果你开的是一家新公司,或者你出售的是类似音乐会之类有过剩产能的服务,或者你的公司就快要关门了,这几种情况 Groupon 都是适合你的。根据一家调查机构 Yipit 的报告,Groupon 在过去一年中碰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覆商家——这些商家从合作中嚐到了不少甜头,因此多次与 Groupon 合作,在二季中重覆商家带来的订单佔总营收中的大部分。
Agrawal 认为这一迹象表明 Groupon 的商家群体正在减小,这对 Groupon 是非常不利的,也许这就是为什幺 Groupon 开始讨论优惠券之外的其他产品。Agrawal 在 Twitter 上表示,他很想写一篇四字文章来评论 Groupon 的财报:「I told you so」
//
另外根据 艾瑞谘询的报导,中国团购市场也进入寒冬期 。
